《謝謝了,我的家》敬一丹談母親與家的暖心故事

作為一個電視人、記者、主持人,最幸運的一件事,就是可以聽到不同人的不同故事。我曾經長時間在《焦點訪談》、《東方時空》這樣的新聞節目裡工作,這些節目的風格相對來說比較硬朗。我沒有想到,在我退休以後能有機會主持一檔以“家”為主題的節目,即在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,每週六19:30播出的《謝謝了,我的家》。

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,它是我們人生故事中最重要最難忘的一段經歷。節目中我採訪過50多位嘉賓,每當談到“家”這個話題,很多人都會談到自己的母親,無論是名人還是素人,關於媽媽的故事最能引起共鳴。母親這樣一個溫潤的角色,不僅是家族中生命的延續者,也是家風的創造者,她的愛和叮嚀,塑造著我們,影響著我們的一生。

提到聞名世界的“華人神探”李昌鈺,我們很多人都是從“神探”這個角度知道這個名字,但是這次在《謝謝了,我的家》這個節目裡,我們沒有談那些驚心動魄的案件偵破,而是談到他的母親。

李昌鈺先生的父親突然間去世以後,他的母親帶著13個孩子過日子,我們可以想象那其中辛苦。作為一位母親,她的那種韌性、執著,在漫長的歲月裡,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。

最後,這位母親創造了一個奇蹟,她的13個孩子都成為各自行業裡的佼佼者,都獲得自己專業的最高學位。在李昌鈺博士談自己母親的時候,我面對著他,覺得他的眼神、他的面容,都顯得非常柔和,這是母親給他帶來的。

節目中我還採訪過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嘉賓——蒙曼,她經常出現在各種文化節目的評委席中。蒙曼出現在《謝謝了,我的家》演播室的時候,是和父母一塊來的,這就讓我們解開了一個問號:為什麼蒙曼那麼年輕,會有那樣的學問?

她的父母都是老師,她在特別喜歡閱讀的家庭里長大,新華書店每隔一段時間會送來一份新書書單,全家人享受著這種VIP一般的待遇,成為非常幸運的讀者,讀書就在蒙家成為了一種習慣。

我想,對於父母來說,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,是非常重要的事。

在經濟界很有名的陳春花老師,在節目中講到小時候的經歷和媽媽的故事。他們家生活在東北的一個很偏遠的小城,家庭生活一度很困難,那個時候最令媽媽自豪的一件事,即家中幾個女兒都是優秀的好學生,每當女兒們把在學校獲得的獎狀拿回家後,媽媽就把獎狀貼在牆上。

春節拜年的時候,鄰居們互相走動,各家都是拿出來瓜果來招待別人,而她媽媽給街坊四鄰看的是一面獎狀牆。這面牆在節目的鏡頭裡並沒有出現,但在聊天過程中,我的腦海裡就有這樣一幅畫面: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裡,在一位看起來很普通的媽媽的眼裡,他們家最有光彩的地方,就是那面牆,牆上掛著她的女兒的一張又一張的獎狀,這使得家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氣氛,即崇尚學習的家風。

我們總說家風,其實家風並不是一個很大的詞,而是在這樣一些做法中自然形成。

已經看過我們節目的觀眾可能還記得,在我們的節目裡,我採訪了我的同事倪萍。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倪萍,作為同事,也作為朋友,我特別喜歡倪萍所表現出來的真摯和善良。

作為一名綜藝節目主持人,她從第一次見觀眾一直到現在,一直保持著一種內心深處的質樸。她曾經寫過一本書叫《姥姥語錄》,那裡邊的那些故事,讓人看了有的時候會心一笑,有的時候淚流滿面。

倪萍在《謝謝了,我的家》中也帶來了她的姥姥的故事,這些故事解開了我們心裡的一個問號:倪萍的善良和質樸是怎麼來的?

姥姥在村裡,每當有窮人或者是乞丐走過她家,向她提出“給我一口水喝吧”,姥姥就會把他引進屋,說:“喝涼水多難受啊,我燒一把柴火,給你燒點熱水喝吧。”水燒好了,姥姥又說:“你光喝了水,那肚子裡也還是不飽啊,那我就給你擱幾把米吧。”於是就給人家做了粥。這樣一些情景,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倪萍。

倪萍講到這樣一個細節:倪萍的小舅,也就是姥姥的小兒子,是一位烈士。我們可以想見一位母親失去兒子的悲痛心情,而倪萍的姥姥卻說出令人欽佩的話:“人家的孩子是國家使完了自己再使,咱們家呢?國家使完了,咱自己沒法兒使了。”

每當小舅生日的這一天,姥姥就做一碗麵,說這是兒子的長壽麵,姥姥把整個臉埋在這碗麵裡,淚水一滴一滴地流在麵碗裡。姥姥並沒有用“付出”、“犧牲”這樣的大詞,但是倪萍的講述卻讓我們感受到,姥姥確實是一位能付出、能犧牲的母親。

在《謝謝了,我的家》中,我們採訪了一些曾經歷過逆境的嘉賓,這些嘉賓無一不談到:在最困難的時候,家人特別是母親,給他們帶來的精神力量。比如說馬頭琴演奏大師齊·寶力高,他的經歷非常傳奇。在他小時候,母親把他送出草原,在這樣的一個人生關節點上,母親跟他說:作為一個男人,就要有一些事情和自己過不去。

我們也曾在節目中為大家講述劉大銘的故事。他是在輪椅上被推到我們演播室的,當他出現時,我在觀眾的眼裡看到了一些驚訝,而當聽完他的故事以後,觀眾的目光裡就不僅僅是驚訝了,更多的是敬佩。

有人將劉大銘的身體狀態形容為“瓷娃娃”,因為身體原因,他從小到大經歷過我們難以想象的困難。例如每天穿衣服係扣子這件瑣事,對大銘來說千難萬難,可是大銘的母親卻堅持讓他自己來完成。看到孩子艱難地係扣子,媽媽也只是說:好,我幫你係上第一顆釦子,接下來的你自己系。那個時候大銘甚至在想:媽媽怎麼這麼狠心呢?

就這樣,在一個個生活細節裡,大銘鍛鍊著自理能力。假如沒有一開始媽媽的那種“狠心”,沒有媽媽那種特別難得的冷靜,我們就看不到今天的大銘。在大銘的講述中,我眼前出現了一個非常冷靜、智慧、果敢和有遠見的女性形象。

在演播室,大銘在輪椅上,面帶笑容,我看著他的時候很感慨:他看上去有些羸弱,可是我們和他交談的過程中就感到他很強大,他精神力量的強大超過很多他的同齡人,甚至超過很多比他年長的人,這種力量源自於從小母親對他的教育。

通過節目,我還認識了一位特別明智的母親,她叫宗庸卓瑪,是一位藏族歌唱家。宗庸卓瑪的兒子叫扎西頓珠,是一位帥氣的歌手。在他即將走進大學時,媽媽給他提了一個要求:你要回我們的家鄉,回到山裡邊、村裡邊看一看。當她的兒子要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時,她要讓兒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兒。

扎西頓珠形容自己就彷彿是一隻風箏,媽媽是牽著他的那根線,讓他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,不管他走到哪裡,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根。

作為一個年輕的歌手,扎西頓珠有很多的選擇,他可以唱各種各樣的歌,而他選擇聽媽媽的建議,首張專輯致敬民歌。所以今天,扎西頓珠已經成為一位非常有特點的歌手,在他的背後,有一位睿智的媽媽。

《謝謝了,我的家》從2018年1月6日開始播出,每週六晚19:30和大家見面,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走進了幾十個家庭,認識了數十位嘉賓,也知道了每一位母親的故事。

這些故事就像是一面面鏡子,我們在接近它們的同時,也從中照見了自己,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和溫暖的家。家,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染上了一層原色,給了我們生命的誕生和安頓,給我們最溫馨的棲息處,也給我們人生最初始、也最長久的力量。

家的故事,將繼續在《謝謝了,我的家》中同大家分享,也讓我們在聽故事的同時,回望我們自己的家,回望母親的叮囑和父親的教導,然後向我們的家道一聲,謝謝。

暫無評論,快來搶沙發吧

關於星關係 | 聯繫方式 | 服務協議 | 隱私政策 | 廣告服務 | 招聘信息 | 香港繁體版 | 臺灣繁體版 | 中文简体版 | | 娛樂今日新鮮事

Copyright © 2018 河南圖靈實驗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

備案信息:豫ICP備17015470號-1